1. 首页
  2. 短视频文案

医院(基层医院)精神心理科工作感想、建议书怎么写?工作感想、建议书范文

医院(基层医院)精神心理科工作感想、建议书怎么写?工作感想、建议书范文

 

单位(岗位)工作感想、建议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作为单位的一员必要要具有主人翁的意识,在工作中当有机会发表对单位或者具体工作

的看法时,一定要多提建设性的意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单位面向员工征求意见,大家要

如何通过书面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呢?这里一定要了解工作感想和意见书的

写作。

 

1、工作感想

工作感想即自己对待单位工作或者自己接触到的某项工作的看法,包括了正面的肯定,

也含有方面批评的内容。要写好工作感想重点在于内容,需要注意之处在于:第一、感谢真

实。自己对于工作确实有所感悟,那么可以有感而言,千万不要为了谈感想而去生搬硬套,

一来容易误导领导,二来这也是对工作的不尊重。第二、感想中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事业

观不一样,对待同样一项工作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促进单位发展宝贵的意见。

因此在表达工作感想时要中肯,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而是坚持己见。第三、

感想要精炼。就像开头所说的,写好工作感谢重点在于内容,而不在于形式和文笔的好坏,

同时,洋洋洒洒的写作也容易让人忽视重点,建议写感谢之前做好提炼,提纲挈领的写,重

点更加突出,效果更好。

 

2、建议书

建议书同样也是反映自己对某些工作的看法,但是形式上较工作感想要正式一些,并且不能

仅仅是提感想、设想,而要写出建议改进工作的举措。常规的建议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议的主题。需要在建议书中开门见山的提出主题,可以在标题或者开头语当中,直接

概括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直抒胸臆,不要说了一大段,大家还不清楚你提出的是关于什么

方面的意见。

 

二是建议的具体内容。条目式罗列建议的内容,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提的是什么建议,有

哪些内容,如何实施,并且预计达到什么效果。这里之所以强调建议书中的建议要写到预期

效果,是因为提出工作建议必然要具有可行性,不具备实际可性性的建议,既不能被通过,

也无法体现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例证可行性时,最好用些例子,比如就某一件事而言,现在

的操作模式是如何的,经过你的意见改善后将会呈现何种面貌。

 

工作感想和建议书都是对具体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既有对工作现状的评价,也有对工作

建议,或者对实施建议以后的预期。简言之,提意见重在内容,不在于形式的包装和渲染。

但是这不代表在写作上毫无技巧可言,实际上,要提好建议,让其他人认同并接受,也需要

下文字功夫,要在文字的表达上言之有物,重点突出,情真意切,有理有据等等,这些都是

工作感想和建议书在写作时所需要注意的。

 

当然,如果你平时工作较忙,时间有限,对工作感想和工作建议书这类稿子在写作上不是很

熟练,那么都可以联系我们,我们的写作老师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帮助,帮你快捷而高效的

解决会议纪要的写作问题。

 

 

 

 

区域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摘要:融资事件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反映作用,代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基于企业融资事件,通过产业规模、集聚和分布情况分析,摸清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本文从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投融资角度出发,经过南京、苏州两市投融资情况对比分析,探究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离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协同、差异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药;生命健康;投融资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形态不断深化。2009年,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产业园区有67个,形成以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珠三角地区、长吉图地区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点状突破的发展格局。并且,随着政策、投资等力度不断增加,产业有进一步集聚趋势。

自“十二五”起,江苏省多次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0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提出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带动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六大产品集群发展。2017年,江苏省再次发布《江苏省“十三五”醫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3%的规划目标。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泰州、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等五大区域,在这五大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常州和南通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和医药产业基础优势成为了新的增长极。苏州、无锡自身产业发展条件较好,依托上海增长极的强辐射作用,与常州、南通形成延伸的生物医药产业带,成为江苏强劲的增长极。这些地区汇集全省8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产业集约化水平较高。生物医药是苏州的 “一号产业”,苏州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打造国际知名和国内最具代表性标识度、最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中国药谷”;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南京市主导产业之一,目标是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一、南京市投融资情况

(一)整体情况

2011年至2020年6月,南京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累计投融资事件152起,涉及企业92家,其中96起未披露金额,46起披露金额62.17亿元。从融资时间维度看(图1),10年间南京市投融资共有两次爆发式增长,一次是2015年融资次数从9次上升至25次,第二次是2018年融资次数从22次上升至31次。

从龙头企业融资情况看(表1),健友生化制药于2010年天使轮融资一次,金额未披露,于2017年上市,目前市值约431亿元;南微医学2003年A轮融资405万元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于2019年成功登录科创板,成为南京医药“科创第一板”,截至目前共融资2次,目前市值约329亿元;2020年6月5日,“中国CAR-T第一股”南京传奇生物登陆纳斯达克,总市值达47.86亿美元。但是与连云港(恒瑞医药市值4261亿元)、苏州等地上市企业比较,南京上市企业整体市值不高,竞争优势不强。

(二)区域分布情况

从区域角度看(表2、图2):2011至2020年上半年,江北新区融资次数占全市1/3左右,融资规模占全市一半,2018年融资次数实现2位数的爆发式增长。江宁区总体融资次数和融资额均占全市1/4左右,其中2018年融资次数也达到11次,为历年来最多。栖霞区自2017开始融资,2017年、2018年、2019年融资次数分别为3次、4次、1次。经开区自2011年开始一直保持企业融资,但每年融资次数仅有1-3次左右。板块投融资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的产业发展程度、产业集聚度。江北新区、江宁、经开区是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产业潜力巨大,总体发展速度较快,现已形成了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型企业集群。但各园区企业呈现“小、多、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能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

(三)行业细分情况

从近10年融资企业的行业细分梳理可以看出:总体上看,第三方服务(CRO/CDMO)行业共有23家企业累计融资46次,约占总融资次数的30%;医疗器械28家融资22次,医疗信息化融资26次,化学药、生物技术和制药分别融资20次、19次,5个行业累计约占总融资的90%。一方面,融资龙头企业多以生物技术和医药、医疗器械、CRO/CDMO研发型、创新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根据前10名融资龙头企业来看,所属行业及关键技术特征均为当下热门的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热门领域。龙头企业融资影响力巨大,融资领域特点反映了一个城市重点培育企业的方向,也代表了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四)融资机构情况

从地域上看,南京本地融资机构3家,长三角地区3家,国内其他城市3家,其核心融资领域均为医药健康领域。可以看出,一是南京市本地融资机构的数量、规模和融资领域对融资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影响;二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了投融资机构更多的关注到其他城市的优质项目;三是在融资机构细分类别上,细分领域的专业性融资机构和投早、投小的风险性融资机构多倾向企业A轮以前融资需求。

二、南京与苏州企业融资比较分析

(一)省内城市融资比较分析

从2019年江苏省企业融资情况可以看出:苏州市企业融资次数占据全省一半左右,稳居第一;南京市企业融资次数约占全省30%,排名第二,苏州、南京、泰州、常州基本囊括了80%的企业投融资。投融资就是投“赛道”,企业融资是城市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近年来在创投市场中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今年疫情更是提升了国内外资本投资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热情,相关检测类、疫苗等技术类公司获投增加,资本的快速流入将为医健领域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支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泰州、南京、苏州、连云港等集聚区多点迸发的产业格局,各生物医药集聚区发展特色突出。南京形成以南京生物医药谷,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等五大园区“一谷五园”的发展格局;苏州打造外资企业和本土创新型企业双引擎,单抗药物、小核酸药物、医疗影像设备等领域技术领先,创新活力突出;连云港形成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药和新型中成药等特色产业群。但在融资方面,南京、泰州等城市与苏州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二)与苏州融资情况比较分析

1.融资规模分析。投资机构介入不足。从2019以及2020年上半年的融资规模(表5)可以看出,南京市融资次数、披露金额、涉及企业三个方面都远落后苏州,虽然今年融資额有爆发趋势,但同苏州相比,差距正逐步扩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生物医药行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由南京主办的行业活动较少,且基本为政府主导;南京生物医药外资企业数量不多,且目前没有跨国生物医药行业巨头在南京布局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作为江苏省省会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行业专业度、影响力、吸引力,城市首位度没有充分体现。

2.融资能力分析。投资能力相对较弱。从融资机构属地看,融资机构融资次数2次以上的机构名录中,南京市共有3家机构,其中融资3次的仅1家;苏州7家投融资机构中有4家为苏州本地融资机构,融资3次的有3家。本地融资机构发展对本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与苏州相比,南京融资机构相对较弱。从融资机构细分领域看,在以上10家融资机构中,5家为基因技术、医疗器械、医药与健康等领域的专业融资机构。细分领域专业性融资机构,对该领域企业优质项目的融资具有推动作用,对企业优质项目的未来发展专业性更强。相比而言,南京市投资机构专业化能力稍弱。

3.区域集中度分析。从融资企业所属区域可以看出,南京市主要集中在江北新区(45.7%)、江宁区(34.3%)、栖霞区(8.57%)三个区域;苏州主要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59.4%)、虎丘区(17.2%)、昆山市(10.9%)三个区域。

标志性核心区域缺乏。从南京市各个区融资的企业领域来看,江北新区和江宁区在生物技术和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分布上比较均衡,产业规模相对平均,但缺少能够真正代表城市产业水平的核心区域,园区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产业链缺乏分工协作,整体呈现出“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苏州工业园区融资占全市比重近60%,生物药、化学药、体外诊断优势明显,高新区医疗器械、昆山小核酸、吴中生物医药园等各具特色,竞相迸发。相比较苏州在规划上更为合理,园区内各个细分领域分布较为均衡。产业集聚度高、有差异能够促进龙头培育,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三、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园区特色名片

基于本地化产业资源禀赋,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策略是大势所趋,且国内已经出现大量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区,如江西中药产业、昆山小核酸、桐庐内窥镜、常州封堵器供应链、台州原料药等。从融资情况可以看出,南京市企业融资集中在江北新区和江宁区,与苏州集群情况相似,细分领域上,南京市和苏州重点发展领域错位。区域和领域集聚是市场的内生动力,对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具有重大意义。为增强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园区和重点打造的领域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出台专项规划,鼓励各园区进一步细分错位发展,打造南京产业特色名片。

(二)聚焦核心环节,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MAH制度”等产业政策的加速发酵,生物医药创新链不断细分,以企业协作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正在兴起,聚焦重点领域,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并降低风险。南京市在化学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积累较深,优质企业较多,基础规模较好,市场关注度高。化学药领域汇聚绿叶制药、先声东元、健友生化等龙头企业,医疗器械领域积累了南微医学、基蛋生物、世和基因等龙头企业。因此,应当聚焦抗肿瘤药物研发、新剂型开发等化学药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以及植入介入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及配套试剂、肿瘤基因检测等医疗器械重点发展方向,推进生物制品、特色原料药和现代中药同步协调发展,实现有重点、有差异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强化资本支撑,政府与市场协调支持

生物医药作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尤其需要资本的扶持和引导。成熟的投资机构不仅能带来资金,更能发现潜力大、价值高的龙头企业和关键项目,同时还能为企业的成长带来市场、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南京市参与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机构较少,大部分为国有机构政府主导,缺乏市场资本的介入和支撑。应当通过设立市级层面专项引导基金,引进、设立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等形式,聚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机构,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扶持产业核心技术、优化产业链各环节。

(四)发挥创新优势,主动参与长三角链条分工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域之一,南京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一体化的地理中心,在强化自身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同时,应加强对外的产业及创新协作链条搭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承接了上海张江科技园的溢出效应,而南京市在借力上海创新辐射带动方面明显不及苏州。因此,应当主动参与区域链条分工,将南京的自主创新优势和上海开放式创新资源互补联动,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的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阎光宇,余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医药专业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研究. 2019(10).

[2]厦门市委党校课题组,何逸英.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8(02).

[3]吴莺,陈晓乐.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4]林瑾文,罗格莲,郑孝勇. 南京市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 2016(28).

[5]朱修篁,易香华,薛芳芳,李琼.生物医药专利分布及趋势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15(15).

[6]陈俊钊.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助推南京“二次创业”科学跨越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4(12).

[7]濮润,关镇和,苏月,耿向楠,敖翼.浅议我国医药产业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4(07).

[8]洪进,宛晓梅.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演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01).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