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产品软文文案

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提升困境的反思与解构

摘 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绝不仅仅是培养方式的转变,更应该体现为“大学精神”的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在于“大学精神”的培养,体现为以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奉献精神为代表的 “软实力”的提升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價值取向,因此将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为前提,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将“提升自身软实力”与“服务社会经济”进行整合,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真正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困境;反思;解构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在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突出表现为部分地方的本科院校开始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表明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已经清醒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方式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由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教学,重拾对“手”的教育,重回教育的本真。因此政府、社会、高校应采取一定的举措,切实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软实力”,才能真正的服务社会,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有的社会价值。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 “软实力”的内涵解读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的内涵

所谓“软实力”,原属于一个国际政治术语,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对他人的“强制力”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无形存在的实力要素。

在我国,“软实力”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之中,如《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柔胜强”。“尚柔”智慧与倡导“软实力”思想,实质皆为崇尚柔性力量。

高校“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治学理念、学科特色、校风学风、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高校严谨的治学治校理念,一流的专业建设,优良的学风,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社会声誉是高校软实力的基本组成要素。

“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软实力”是高校的精神皈依,是高校的内在品质。高校“软实力”反映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体现了高校的发展现状与潜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的构成层次

1、“软实力”之本——加强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政策支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度不够健全,必须要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制度建设,使应用技术型高校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这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之本。

2、“软实力”之根——唤醒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达成的教育共识,是建设者共同培育并遵循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集成,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育理念、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推进工匠精神和服务精神建设,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教育精神,扩大社会影响力。

3、“软实力”之魂——塑造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社会价值。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理应从“功利”回归“平凡”,转变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德化人,以情感人。同时,加强应用技术型高校“内涵”建设和“大学精神”建设,注重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为受教育者不断提供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技能卓著的职业人,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工巧匠”,正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基本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的转型与发展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归宿。

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社会核心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以“服务社会”为使命,运用自身培养技能人才的优势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改造社会。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与发展的初衷。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提升困境

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种被动因素,包括政府行政干预导致的被动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跟从转型以及转型带来的功利心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应用技术型高校存在的制度困境、多元价值观以及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者们对“软实力”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导致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

(一)“软实力”与“硬实力”存在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大学建设规模开始急剧扩大,但出现了片面追求“大师、大树、大楼”等为代表的“硬实力”,忽视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等为代表的“软实力”的提升,不能辩证看待“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陷入“硬实力”的提升更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师资,而“软实力”的提升速度和效益不明显的认识误区。

高校“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和良好社会声誉的形成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也会进一步促进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高校“软实力”形成存在制度困境

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形成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干预较为明显,在由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自觉转型和被动转型的现状。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能够决定高校的办学资金、人员定编、学位点的审批,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影响,在行政管理等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呈现出机关化色彩较为浓厚、行政化管理现象更为突出的局面。

(三)高校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聚集地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以及西方思想文化观念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步入转型期,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但价值观念多元化背后也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社会信仰”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其主流是积极向上,但不能回避的是,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对个别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异产生了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精神”、“社会信仰”的养成产生的消极对抗。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软实力”提升困境的解构

(一)正确认识与处理“软实力”与“硬实力”间的关系

首先,软实力与硬实力互为依托。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硬实力的强大支撑,软实力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软实力是硬实力的转化归宿,离开软实力,硬实力也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其次,软实力与硬实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高校的软实力与硬实力有些是可以分割的,有些是不可分割的。如高校的师资可界定为硬实力,但名师对高校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却是不能企及的软实力。

再次,软实力对硬实力的提升具有“杠杆效应”。软实力作为一种以精神意识为主的资源,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对硬实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硬实力的“倍增器”,对硬实力起到展示、放大和延伸的作用。

最后,軟实力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从一定程度上讲,硬实力是可以临时突击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软实力则必须在长期积累中逐步形成。

(二)注重制度建设,提升高校“软实力”

制度建设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与发展的保障。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这充分表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开始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变革,新的治理方式需要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社会影响力等“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完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管理,通过产学研结合发展、校企联合、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切实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的“软实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对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也是普遍认同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因素、西方多元化的文化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突出、主体意识增强、功利性明显的价值观倾向,但也存在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消极价值观的现象。

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号召和凝聚青年大学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高校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氛围。面对新的环境下青年大学生新的需求,唯有不断创新,才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根本所在。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前社会,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使青年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赵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困境、动力与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5(11).

[2]刘晓云.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7-7.

[3]李庆华,马会.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3).

作者简介:戴仁卿(1980-),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李 琳)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