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产品软文文案

新课改视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改革的探究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发起的变革,它蕴含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指导理念值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借鉴,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问题,从新课改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以更好地实现教学意图,是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96-02

一、新课改的内容与高校教学的联系

新课改指的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是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通俗来说,新课改就是应对社会发展、环境改变和人类需求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在内容上,新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变更,它主要有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6个方面的变化,这6个方面很好地包含了教学的整套体系。新课改虽然指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它的根源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次教学转变,其“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主体思想和部分内容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兴趣爱好和外界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使其实现的过程。[2]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确定奋斗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管理自我并有条件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社会及学术的需求层面来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合理且必须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早、更好地认清自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储备更多的竞争资本,但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资源配备不足。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让高校也发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相对于整体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分配,多数高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单独的职业生涯规范课程,已经设置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课程课时少,教学目标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学校过多地关注就业率,忽略职业生涯辅导的实质,专业任课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2.职业生涯辅导缺乏持续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主观和客观条件考察、评定的一个过程,所以最终的目标必然会受个人主观、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主观、客观条件会随着学生学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断改变,因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逐步变化并且不断调整的过程。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缺乏持续性,仅在某个学期或某个学年设置了该类课程,使得学生得不到持续性的辅导。

3.缺乏针对学生的个体化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对不同的学生,引导的方式和内容都会有所差异,然而多数高校仅仅开设一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或者小团体个体化辅导,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力度不够,对学生帮助不大。[3]

4.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方式、兴趣爱好也发生了变化,对事物的关注点和关注力度也有所不同。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基本的理论教学,教学方式多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创新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三、新课改视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1.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多样性制定教学目标。高校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对于在校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言是一重保障,这个体系的完善不仅应该包含学校课程的设置、评价方式,导师的相关培养、奖励机制,课程的学分化,还应该包含教学目标的设定。从新课程的改革方面来看,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教学目标的变动。从原来的知识、能力、思想三个目标变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个改变凸显的是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成长。

迁移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从以往的过分注重学生就业率,为了完成就业工作而开展理论性的职业生涯辅导这一教学模式中走出,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层面强调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自己评价自己、规划自己的能力;从过程与方法层面强调学生体验自己评析自己的过程,学会自我审视、查找问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强调学生从各类理性分析中为自己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目标,不要好高骛远,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

2.加强辅导机构的服务功能,强化辅导课程的持续性。新课改在课程结构方面是有所调整的,均衡、合理是它的主要特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让学生在持续接受主干课程培养的同时有选择其他综合课程的权利。这种教学改革的理念对于解决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缺乏持续性是有参考价值的。高校应该在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上入手,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在不同学期设置有梯度的辅导课程,给予学生持续性的辅导。同时,还可以从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入手,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等手段加强自身的服务功能,使其能够有效地服务学生,不流于形式与摆设,让学生在辅导课程之余有自主选择额外辅导的权利,通过低讲高辅(低年级以理论讲授为主,高年级以分类辅导为主)的形式给予学生持续性的辅导和帮助。

3.转变培养观念,点面结合,突出学生的个体性。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要学会吸纳新课改的“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改变以往的集体、统一培养模式,转变注重就业率的辅导观念,坚持点面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优化集体课程内容的全面辅导基础上,组织职业生涯导师下放到班级中,开展小团体辅导,点面结合,让学生的个体性在辅导中得到重视和引导。同时,还可以建立个性化辅导资料库,通过对不同学生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和课程设置。

4.創新辅导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在内容和实施方面强调改变枯燥的教学内容,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简而言之,就是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理念放之职业生涯辅导教学,正好可以解决课程的内容、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职业生涯辅导与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不同,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便于创新。授课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新知,主动设计、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方案。[5]同时,职业生涯辅导还可以抓住新课改中的“活动经验”教学模式,借助校园里面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工作坊、知识竞赛、职业生涯模拟、案例分析、专业测评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好学、乐学,从而使职业生涯辅导在活动导向的帮助下达到较好的潜移默化育人效果。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会认清自我、审视自我并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是高校大学生应对社会发展、就业形势严峻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主题教学理念给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方向,高校可以从教学目标设定,课程的内容、方式,培训模式上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改革,突出培训体系的专业性、完整性和持续性,服务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

[2]吕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设计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赖雄麟,2012.

[3]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边慧敏,2007.

[4]余海蔚.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J].教育观察(上旬),2015,(2):72-73.

[5]金慧.新课改理念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成人教育,2012,(10):99-100.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